柿溪乡溪口村:昔日“上访村”变身“文明村”
“按照今年市场行情,土地流转费每年每亩按300元计算。产业园收益后,村集体和村民个人按比例分红。”在辰溪县柿溪乡溪口村会议室,村党支部书记张贤详给150名村民代表讲解产业园分红方式。
溪口村移民智慧产业示范园是今年由县移民局牵头实施的项目,旨在建成集农业综合开发、生产经营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智慧农业示范园,总投资约400万元,面积达300亩,盈利所得由村集体和村民按比例分红。
“以前总怀疑村干部‘暗箱操作',看到村里这几年的变化,我们都很放心。”因对原先个别村干部管理方式有意见,张义发是上访“钉子户”之一。在当天的村民代表大会上,他却第一个表示赞成,并同意流转2亩土地给村集体。这一变化得益于该村推进乡村治理,让这个昔日矛盾重重的“上访村”变为如今的“文明村”。近3年来,该村群众上访事件为零。
溪口村位于辰溪县中部、柿溪入沅江处,是辰溪大洑潭水电站移民搬迁村,过去因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,导致该村矛盾纠纷多,不少村民经常到县里上访。近年来,该村在环境整治、特色产业、乡风文明上齐抓共管、持续发力,先后获得2011年“市级生态村”、2016年省级“美丽乡村建设”、2017年“市级文明村”等荣誉。村民贾桂兰说:“这几年,村里‘旧貌换新颜',乡亲们脱贫致富劲头足,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!”
溪口村3组村民张同水与张义自因田地边界纠纷,双方多年不和。不久前,两人却握手言和,为何?近日,记者采访了解到,原来是因为一堵“墙”。
“自从村里把围墙打通后,我们两家的交往多了,感情自然也深了。”张同水说,以前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生活,一堵墙隔开了邻里之间的距离,也割裂了相互之间的感情。现在,村里“穿衣戴帽”,统一用栏杆和花卉苗木代替围墙,不仅美化了环境,邻里关系也变得和谐了。
按照辰溪县委、县政府“把城市当作客厅来打造,把乡村当做公园来建设”的要求,溪口村支两委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,大力整治村容村貌,仅去年以来就投入300余万元用于乡村环境治理,对农村宅基地进行规划,村集体投入栽植红豆杉、樟木树、茶花、紫薇花等花卉苗木2000余颗,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发展庭院经济,落实门前“三包”责任制,从根本上转变了群众“要我搞卫生为我要搞卫生”的观念。
同时,推进基础设施建设,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、“村村响,村村通”工程,村组道路硬化率达95%,电话入户、有线电视入户、宽带入户均实现了全覆盖,亮化、绿化、美化齐步走。近日,在珠海务工多年的谢卫回乡探亲,竟然老马不识途,对家乡的变化赞不绝口。
“我们村以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为目标,在美‘面子'同时强‘里子'。”张贤详说,目前该村已经形成了红豆杉大道、银杏大道和水杉路“三位一体”的绿化带,加上规划中的移民智慧产业示范园,在美化村落环境的同时,带动村里产业发展,打造美丽富饶的溪口村,推进乡村建设。
盛夏时节,走进德昌生态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,负责人张贤社正带领10余名村民在葡萄基地修枝,200亩葡萄长势良好,已进入采摘期。“我种了5亩,收入超过2万元。”说起村里的特色产业,曾是贫困户的张同文嘴角上扬。
“因地制宜,才能持续发展。”张贤社介绍,基地目前种有夏黑、醉金香、阳光玫瑰、明星2号、温克等5个品种,葡萄种植全部采用肥水一体化,不施农药,种出来的葡萄品相好,营养价值极高,很受市场欢迎。
溪口村土壤多为黄壤,非常适合葡萄生长,为打造优势产业促民增收,该村在“山水”上做足文章,走“互联网+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+产业”发展路子,引进葡萄产业,吸引20余户贫困群众加入。如今,该村葡萄已注册“张贤社生态葡萄”品牌,村民仅这一项收入人均每年至少可增加1万元。
与此同时,该村还引进富晒大米,开发桃花岛风景区,逐渐形成了葡萄、火炕鱼、乡村游等支柱产业,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突破10万元以上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00元,系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.5倍。村民谢朝军种植了80亩葡萄,通过村电商平台销售,年收入达10余万元,不仅脱了贫,还盖了新房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在溪口村,有这样一件“怪事”传遍四邻八方:连嫁两个女儿竟然都不收彩礼!同村的余庆英感慨:“别人都是争着抢着抬高彩礼,石大妈家竟然分文不收。”
石福英今年62岁,老伴在外务工,自己则在家干些农活,嫁女儿不仅不收彩礼,反而把嫁妆都添置了。“不要增加子女负担,他们过得幸福就好。”石福英说。
“前几年,农村互相攀比特别盛行,尤其是嫁女的彩礼钱越厚重,显得越有面子。现在,铺张浪费的现象少了。”张贤详说,这样的变化,得益于村里推进移风易俗。
针对过去邻里、家庭纠纷较多的状况。近年来,溪口村支两委积极举办乡贤文化讲堂,开展村级道德模范评选,通过“孝道红黑榜”、“好媳妇”等活动,选出好婆婆、好媳妇、好人好事等方面道德模范18名。
同时,成立红白理事会,大力倡导文明、节俭、廉洁新风,抑制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、群众负担过重等问题,提倡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其他事情不办,操办“生日宴”“升学宴”“谢师宴”的现象少了。
“多亏了村里红白理事会,不然,光酒席费就得多花上元。”村民刘玉林最近为给父亲办理丧事的事揪心:办重了給亲朋好友增加负担,办轻了又觉得没面子。村红白理事会得知后,对他进行教育引导,一场丧事办下来仅花费3千元。“既省钱,又庄重!”刘玉林说。